朱仙镇木版年画、杨柳青木版年画、桃花坞木版年画、凤翔木版年画……年画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产物,在民间沃土上繁衍流行了千余年,是中国社会变迁史的缩影,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民俗百态的画卷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,传递着浓烈的民俗和乡土韵味。
2023年1月,《秦琼敬德》《灶王对》《九九消寒图》《增福财神》等主题的300余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年画藏品走出当地的博物馆、美术馆,云集广东省博物馆,观众可以通过观赏年画,参悟自然四时风物、洞悉天地智慧,感神话之奇、体历史之重、品戏曲之妙,在团圆的温情和迎新的慰藉中祈求新的一年如意顺遂,为新年讨个好彩头。
“影戏人间:陕西非遗皮影展”
地点: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
时间:2023年1月—2023年3月
"一口叙说千古事,双手对舞百万兵"。戏曲久经不衰,年俗看戏是人们民俗情趣的娱乐方式之一。皮影戏亦称"影戏",集美术造型、文学剧本、音乐唱腔、表演技艺于一体,经过长期发展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,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、岁时节令、信仰习俗等方面密切相关,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、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。
此次展览包括“影迹循踪”“妆染簇镂”“腾挪吟唱”“文彩精华”“光影流传”五个单元,共展出陕西非遗皮影相关展品约200件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影戏人间以其独特的内容语言、鲜明的表现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与民俗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。在春节这一浓郁的传统民俗下,用一张皮影戏说年味儿里的生活百态。
【寻味中华】老北京涮羊肉:一锅清汤涮百年******
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 题:老北京涮羊肉:一锅清汤涮百年
中新社记者 陈杭 杜燕
一锅热气腾腾的老北京涮羊肉,堪称京城冬日最暖的陪伴。
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,一般认为始于元代,兴于清代。清末学者徐凌霄在《旧都百话》中将这种“羊肉锅子”的吃法归于北方游牧遗风进化而来。
与汤底红亮、麻辣鲜香的川渝火锅不同,作为北派火锅的代表,老北京涮羊肉主打清汤火锅。“清汤火锅不是一锅白开水,里边有海米、葱花、姜片、口蘑汤等底料。”国家级非遗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立新告诉记者,清汤火锅有两个特点,一是能吃到羊肉的本来滋味,二是不遮丑,羊肉有问题一口就能吃出来。
越是简单的汤底,越考验羊肉的选材。据陈立新介绍,正宗老北京涮羊肉多选用内蒙古羊,“只选用羊上脑、大三叉、小三叉、黄瓜条与磨裆5个部位,占整羊净肉的四成左右”。
“黄瓜条”指羊后腿的大腿内侧部分,因形如两条相连的黄瓜而得名。北京民俗专家翟鸿起在《老饕说吃》中曾提到,他与老友去饭店吃涮肉时点了一盘“黄瓜条”,没想到却端上来一盘真黄瓜,翟老无奈感叹如今许多餐厅都是机器切卷,“谁还剔那肉去?更甭说黄瓜条了”。
开业于1854年的正阳楼饭庄可谓北京早年间最著名的“羊肉名家”,据清代《旧京琐记》记载,“肉市之正阳楼,以善切羊肉名。片薄如纸,无一不完整”。“后来居上”的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,据说曾重金从正阳楼饭庄“挖”来一位刀功精湛的名厨,帮工传艺。
陈立新1971年进入东来顺做学徒,手切羊肉的功夫已有50余年。“左手控制肉片薄厚,右手握刀,横断丝,切出来的肉片纤维短,厚0.9毫米,入锅后一涮即熟,入口即化。”陈立新说,“手切羊肉还要求上下垂直,前后走直线,保证肉片薄厚均匀、排列整齐,每片长15厘米、宽3.3厘米,放在青花瓷盘上隐约可见盘底花纹。”
涮羊肉“一菜成席”,调料必不可少。以麻酱、酱油为主,韭菜花、酱豆腐为辅,虾油、料酒少许,辣椒油可自行添加,配腌好的糖蒜解腻。
羊肉吃到六分饱,辅料登场。作为涮羊肉的好搭档,冻豆腐吸满汤汁和羊肉的鲜香,大白菜烫后清香爽口、解腻增食,配上刚出炉的混着芝麻香的烧饼,舀上一小碗汩汩翻滚的羊汤,一口吞下整个冬季的温暖。
提到八岁时第一次吃涮羊肉的场景,北京市民贾先生印象深刻,“那时冬季物资不丰富,吃涮羊肉还是很奢侈的”,与亲人围坐铜锅旁,看着服务员添加了高高的烟囱,碳烧得通红,一个人就吃了三盘涮羊肉,味道鲜美至极。工作后,贾先生总是在国庆或春节期间约朋友吃一顿涮羊肉,热乎喜庆的气氛就像除夕一样。
一锅清汤涮百年。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,承载情感与味觉记忆的老字号既要留住“老味道”,亦不断向年轻人靠拢。“东来顺打造全新IP形象,发布了由‘来来羊’‘铜锅爷爷’和‘糖蒜狗’组成的‘馋嘴家族’。”东来顺集团副总经理董锴介绍说,在传统火锅堂食基础上,东来顺开发了肉片、肉串、熟食、面点等预包装产品,进入商超、市场、电商平台等,让老字号产品真正走向寻常百姓家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![]() 大发彩票地图 |